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同频时代的脉搏年与作品在一起评论(6)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0年,《作品》在“评刊团”中又新组建了108人的青年团。仍以线上评刊为切入点,为作家、编者、读者搭建了快捷、精准、真诚的线上交流平台,也为

2020年,《作品》在“评刊团”中又新组建了108人的青年团。仍以线上评刊为切入点,为作家、编者、读者搭建了快捷、精准、真诚的线上交流平台,也为评刊团提供了发表评与文的平台。评刊员除了大学教授、知名作家、文学副刊编辑、各地有影响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外,更多的是有较高文学欣赏水准的普通读者,也不乏成长中的热爱文学的在校大学生。评刊团评论针对性强、接地气、说真话、敢批评,2020年继续着“改变中国文学评论生态”的步伐,在开展三场线上评刊活动、两场线上讲座、一场线上颁奖典礼中,初步实现了成团初衷:让文学批评生态更丰富,在互动、共享、开放、多元特性中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活动中,为文学期刊运营和编辑选题提供新的路径。

托举无价的深情

《作品》的深情,从来就不是以袖手旁观的他者姿态介入作家与作品;《作品》的深情,从来都是在懂得了作家作品的深情发源中,弹响共情共振共鸣之音。

2020年,《作品》以深情会新友,更以深情酬故交。

《作品》对吴可彦的发现,是以文学之光解锁了作家的生命镣铐,借由他的《盲校》凿开了特殊人群置身的幽暗世界的一束光,这束光照亮了“盲校”里的每一颗成长的心灵。吴可彦的《盲校》以文学的方式传达作为失明人的生存价值,以切身之体验对文学之于人性本真的褒扬植入常人无法理解的深情。《作品》是在当代小说对于残疾人的关注视野不断地扩大中投注别样的深情的。当前,或者说未来,关于残疾叙事的语境特质与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关系之间必然会呈现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盲校》中,林晨、周西云、范小寒、林若水、伟明……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有着普通学校孩子一样的青春充盈与心灵缺口。吴可彦把这些人物的塑型与叙事由以往的边缘配角向中心主角叙事转型与转变,将自己与人物的情感关注由单一的唤起同情趋近了多元的复合情感叙事转变,叙事方式由单一的平面化叙事向融合多侧面的立体化叙事转换。《作品》实则在接受美学的多异性阐变中,引领读者由单一的审美解读向度转而为向多声部的诠释的可能。

吴可彦,这个深受博尔赫斯启蒙的作者,我们透过他的《盲校》,不难发现他正在构建生成中的写作生命里注入的深情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林晨的“孤独”为主体验的心灵发现,在探寻道德隐喻的现实选择中对现实社会进行的真实探寻。二是在人物成长轨迹的比对中展现情与爱的主题内涵,还原盲人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家庭温暖、情爱滋润渴望的正常性予以观照。《盲校》在这一方面为文学的人性化关怀的确提供了较好的案例。三是关于苦难救赎的想象。残疾人相比于正常人而言,面对现实的困难和精神的苦难是更为直接和无法抗争的,也会在作品和阅读想象中显出与常人不一般的沉重。而拯救中的自救与他救的救赎问题,会更显示东方哲学文化与信仰中爱的救赎主途径。吴可彦以己之体验,在塑造叙事人物的丰富性上,形成了《盲校》可借由文本追溯到作家境遇和心理层面的张力效果。这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文学征候,即吴可彦们的这种文学深情使其文学野心与现实处境抗衡之间形成一种文学的“英雄主义”,也未为可知。

《作品》对程坚甫的价值重估,可算是以对文学纯粹性的敬仰表达的深情。程坚甫,这个被淹没的诗人随着他被淹没的诗道仿若坍塌了中国诗坛的一个大缺口。所幸《作品》以长歌当哭的疼惜填补了他身后的空缺处,与知道、读懂他的深情之人一道重塑了一座丰碑。

程坚甫,堪称“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诗人”。他身在乡野却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在农村最下层劳作四十年,写下了数百首优质咏怀纪事诗以录时艰、以表心激荡之波澜。他以自悯自尊自傲之姿活在诗的世界里,把生命深情奉予了他的诗,疗愈那现实中残缺的心与身。《作品》选录其诗作七十首并陈中美先生评注,钩沉其诗之品格;刊王鼎钧的《慕旧惊新读残篇》、刘荒田的《江天俯仰独扶犁:记台山杰出诗人程坚甫》、苏炜的《中国农民中的“当世老杜”》、谭琳的《诗人程坚甫和他的诗艺》之论勾画其人之气骨。生而为人,渺若红尘之纤,何以飘寄一世?如程坚甫般借诗为之舟楫,渡人生之海亦是深情不悔的选择。

2020年,群体狂欢成了梦境中的奢侈,可是我们在《作品》中,与无数陌生人抱团取暖,以文聚友,共话深情,也未曾错过多彩的现实与人。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726/999.html



上一篇:精短的力量
下一篇:巧用正念疗法解决学生问题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