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同频时代的脉搏年与作品在一起评论(2)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品》甄选了九位诗人十四首诗,零聚焦的视角写不尽人们哀恸的心绪,当然也记不全那些落墨皆是的动人心脾的事迹。所以王家新的诗行里叹息:“‘

《作品》甄选了九位诗人十四首诗,零聚焦的视角写不尽人们哀恸的心绪,当然也记不全那些落墨皆是的动人心脾的事迹。所以王家新的诗行里叹息:“‘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帕斯捷尔纳克的这句话,/这几天不断被人引用;/它本来是一句关于幸福的诗,/却流传在一个不幸的年代。”黄礼孩也以酒神的别一种“沉醉”之语,希冀着:“勇气是善举,也是智慧,仿佛矿井的灯盏/无意义的范畴之外,我们尝试扶着文明的墙根/走出黑夜——”诗歌从来都是时代的精神之光,一首有效的诗歌如我们的呼吸一般,冷热、轻重、起止间应和着时代跌宕起伏的震颤和生而为人的温度。

而若“以史为鉴”论,如此时代的万象,《作品》介入“疫情”之一斑,以“微创”的镜头探触了学界曾一度推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的概念,并由此引发许多作家牵着我们的目光转而向内审视生活,并俯拾日常生活的细碎纷繁填充这理想与现实的沟壑求得跨越。就像当代的我们大多数从来都只把加缪的《鼠疫》当作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无关痛痒地以审美化的研讨和虚妄的臆想解之,却未曾想这疫情之下写不尽的人间百态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能充盈得如此饱满。或许,待我们在思考后疫情时代该如何构建审美认知时,这些疫情时代产生的文本可作为一种回归生活的最好指引。但“日常生活审美化”绝不会是艺术精神乃至人的精神下降的假定,它是复归了艺术的最高形态亦脱离不了日常生活现实的本源实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性的标志不是仅用日常生活和艺术的同一性较量中获得的,当现实的残酷让人变得无能为力,或者人人都是英雄的时代,这现实消解的又何止是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我们需要重新估算的审美的价值问题实在太多。一如《作品》所呈现的诸多抗疫篇什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会成为我们回溯历史中永不熄灭的光。夜尽之时便是日明之际,一切灾难终有寂灭之时,愿只愿我们不仅在疫情面前逐渐学会应对虚无,还能思考追问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如何重构理性、尊严与价值。

厚重中国的故事

2020年,《作品》为“中国故事”的讲述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故事”,实则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命题。如何将中国古老悠远的文明与当代的伟大变革呈现为“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坛前行者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仅仅用中国经验演绎例证几个西方的经典理论命题注定一叶障目,选择性地讲一些零碎的或煽情的人和事也只不过管中窥豹。当代中国的多元性必定需要作家们在精细复杂的语境中以雄心、眼力、耐心、笔力,以在大格局的热爱、坚守、自信中展开生动具体的故事蓝图。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中国故事永远比这个命题本身包含着更多的寓意。

著名作家叶辛的《九大寨》以“现在—过去—现在”时态回环展开多维度的叙述,正是叶辛兼合了双重时空的叙事艺术将贵州九大寨一百年来的演变归置于“现在”“过去”进行故事构建与情感言说。叶辛用一种自叙写作的主体间性连接着故事的首尾,强化了写作的在场感,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可考性。九大寨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与人们的爱恨情仇以韦府大院为展开核心,作为百年间贵州某地域某历史时段少数民族的变迁史,既有该族群三代各异的时代背景,也有鲜明的个体生命光辉。从知青文学、上海记事的关键词视点看叶辛,其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是相当宏大和深刻的。而《九大寨》的价值也是无比丰厚的,从民俗学、民族学、民间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形成了互构性、指涉性特点的认知,在其有限的叙事空间和象征性的族群记忆中,凝结了中国人朴素的精神追求、民族信仰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这是在以显性与隐性社会、族群进程中的可写性尺度里,用遮蔽与解蔽的双重叙事策略构建的中国故事,具备强大的历史生命力、温暖的现实关切力和面向未来的不竭创造力。

实力作家海男的《青云街四号》以内在的广阔性和深厚度,在缓慢的时序中对语言的考究、文体的探索、哲学内蕴的挖掘上来讲述中国故事。语言上,海男以诗性的语言特质作为《青云街四号》的外在引领,呈现一种如河舒缓蔓延的讲述逻辑。以诗的跳跃性来显露小说的时间轴上的齿轮,她将中国传统诗论的特质移置到了小说叙事的关键衔接处,更以“诗言志”的中国作家创作使命构建出了属于她的独特创作个性及民族精神境域。在文体上,海男隐晦又巧妙地将文体界定做了一种模糊边缘的处理,她容纳了诗化小说、日记体小说、采访体小说、史传体小说、散文化小说、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创作手法承接她广阔的心理想象空间,显出了她具有“跨界”的文体智慧、深厚的艺术积淀与严苛的审美追求。这种文体跨界显露的必然是作家新的艺术思维方式,新的思想因素、文化因素和美感因素,能在更具有创造性、想象性的思维空间中牵引读者从不同的门径进入故事的阅读冲动与体验。在内蕴上,《青云街四号》的哲性光辉关涉了以生态美学的视角人存在的对价值追问,以使得人心在“青云街四号”获得救治与宽慰的隐喻中,散发出中国文化独有的豁达与风骨。也在文本地理空间的构造中考察出人生存处境与存在意义,从小说呈现的荒诞性中反思和寻求人的来处与归处该是一条纷繁又可供安栖魂灵的“青云街”。最重要的是,海男的《青云街四号》不仅文学化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当下所面临的诸种文化裂变与精神选择问题,还系统地勾勒出了当下社会的诸多生民流变与价值沉淀问题,再现的是中国学人根植于最大善意基元上的人性思考与民族忧患意识。《青云街四号》是需要慢下性子来琢磨的中国故事,它在看似繁芜的语言背后埋藏的许多本真的东西,可以是哲学的况味、生命意义的探究,可以是诗的内蕴,可以是人物形象的隐喻,可以是历史的浮沉,可以是对海男创作心理空间的猜想与填充,以及对她的创作经验与风格的揣摩。中国故事在中国作家的身份以眼、心、手描摹、造就的一片好风景中,吸引着驻足的人一起漫步于中国大地。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726/999.html



上一篇:精短的力量
下一篇:巧用正念疗法解决学生问题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