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媒介融合时代作家的自我呈现(5)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媒介融合时代,作家自我呈现的动机因信息传播和接收环境的变化,演化成外在环境与内在心理双向驱动的行为。媒介融合时代,拥有传播权和表达权的

而媒介融合时代,作家自我呈现的动机因信息传播和接收环境的变化,演化成外在环境与内在心理双向驱动的行为。媒介融合时代,拥有传播权和表达权的个体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开展社会交往活动成为主流,在传播介质和表征方式的更新与递增间,个体竞相通过线上社交呈现与其理想化形象相关的信息,以此顺应新的传播环境中形象建构的趋势和潮流。媒介融合时代,介质化的线上社交中的自我呈现成为个体形象建构行之有效的方式,传统的自我呈现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社交情境,比如一些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通过网络、自媒体等介质进行自我呈现,以符合接收者喜好和期待的呈现介质和内容表征方式提升了个人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囿于传统的自我呈现方式的作家群体中,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却不乏被“技术红利”所埋没之人。基于现实效果和从众心理,作家身处其中受之影响,在外在环境的变动中通过线上社交进行自我呈现。另外,作家在媒介融合时代被海量信息席卷,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焦虑和身份焦虑。媒介融合时代,个体接收的信息数量以几何式剧增,其日常所能接触和了解的社会生活的范围边界无限扩大,个体用以进行社会比较的参照系在海量信息的接收中亦被扩大化,个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之而更难达成,极易形成阿兰·德波顿所言的“身份焦虑”,而通过趋向于理想化的形象建构以提升自身社会角色地位和受欢迎度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的双重驱使下,作家在媒介融合时代不断通过新的传播介质和表征方式进行自我呈现,建构更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来缓解身份焦虑,实现自我满足和社会认同。

但是,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媒介融合时代,作家的自我呈现因传播环境的变化,在形象建构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即时性和持久性以及前台控制性等方面得以强化,作家在理想化的形象建构中缓解其身份焦虑和信息焦虑,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其自我价值的确认及对自我满足感、心理幸福感和身份认同感的追寻。但另一方面,对前台控制的强化虽能避免因表演失误带来的形象崩溃,并在理想化的角色形象建构中实现自我满足,却在逐渐强化的控制中有陷入“完美主义自我”困境的趋势。而作为对自我认知具有重要作用的他人评价,一旦因接收的内容过于“完美”甚至失真,会使其评价失效以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并且,媒介融合时代,作家在海量信息接收中面临的利益诱惑增多,其自我呈现的功利性倾向在身份焦虑的压力下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指在作家形象建构中的主观和客观、功利心和虔诚心之间的矛盾。前者指的是作家在自我呈现时,对所呈现内容性质的控制与衡量,所指向的是其自我呈现时所达到的前台控制度;后者强调作家自我呈现的趋利性与保持对文学的虔诚心之间的矛盾,比如,作家在媒介融合时代为了增加自我的社会资本、缓解身份焦虑,借助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进行虚假呈现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便是功利心胜于虔诚心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总的来说,作家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自我呈现,需要其在借助传播环境变化带来的便利扩大自我呈现范围、强化前台控制力度以缓解焦虑、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一方面要重视“受众”分析,作家呈现的角色形象归根结底需在接收者的立场进行评估和再传播;另一方面要重视形象建构过程中主观和客观、功利性和虔诚心之间的矛盾,在繁杂的信息场中摆正心态以实现有效且积极的形象建构。尤其要注意的是,因作家社会角色的独特性,其在媒介融合时代自我呈现的内容应首要考虑其文学性和社会效应,将对文学的虔诚心而非功利心作为呈现准则。并且,鉴于作家形象建构中他者呈现的重要性,在以他者为主体的呈现中尤其要保持呈现内容和立场的客观性,特别是与作家作品相关的信息传播。作品质量是衡量呈现比重的重要标准,他者呈现中应主要以高质量作品为主,且在呈现存在不足之处的作品的同时传达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如此才能发挥其引导大众阅读、建构良好文学生态规范的作用,进而使文学的传播环境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促进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1](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

[3](英)加雷思·索斯维尔.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M].许常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502/625.html



上一篇:听说作家都改行做直播了
下一篇:当代山水画创作的传承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