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作家评论》数据库[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期刊栏[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是多[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方[10/30]
钟嵘的诗品提出了哪些评价诗的标准(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基于此,钟氏认为,《经国文符》、《撰德反驳奏》这样的文章,应该引用古典。 对于“咏性情”诗,优秀的诗都是描写目击史的,不使用典故,所以提
基于此,钟氏认为,《经国文符》、《撰德反驳奏》这样的文章,应该引用古典。 对于“咏性情”诗,优秀的诗都是描写目击史的,不使用典故,所以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
当时,在“需要新事物”、“起床气俗”的风潮中,这种看法十分可贵。
其次,与典礼诗风同时盛行的是声病学说,钟嵘也持相反态度。 声音学说的创始人是与钟嵘同时代的沈约,他在《诗品序》中称赞: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经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宫商相变,低昂相节,前有浮声,后必断音。 简而言之,音韵是特别的; 指出两个句子中,轻重不一,妙达到了这个意思,就可以说句子了。 ”当然,沈约的四声八病,在语言史上有其贡献,后来创
制近体诗、格律诗,其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出于当时人们对协调声律知识的匾乏,很难体现出诗歌的音乐性,自然要导致人为的戒律,来束缚语言中自然的声调美,反而影响诗歌的创作。
于是乎,当时的文人们,就形成了钟嵘说的状况:
“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对当时出现的追求声律、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进行批评,并作为品评诗歌优劣的标准。
他认为前贤作诗,从不拘泥于宫商之辨,四声之论,诗歌照样韵律天成,自然谐会,如今的诗人又何必要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呢?
钟嵘此说虽有偏激之嫌,但这种主张,对当时的诗坛来说,确也起着一种驱散颓风的作用。
03 滋味美钟嵘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提出了以“滋味”为艺术标准进行诗歌批评的主张。这一评价标准,即是指,用华美的语言形式表现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即他说的: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统观《诗品》,钟嵘在评论每位诗人时(至少对上品的诗人),都离不开“词哭华茂”之意。
如评班婕妤时说“怨深文绮”;称陆机为“才高词赡,举体华美。”;说张协的诗“词采葱倩,音韵铿锵”;评谢灵运的诗是“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入上品的诗人及作品,钟氏都对其词藻进行了充分地肯定,但他所提倡的语言形式美,是直接为表现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服务的;也是对当时“淡乎寡味”的《道德经》似的政治诗,及直叙史实的历史诗的有力批驳。
这里补充一句,钟嵘把陆机、谢灵运二人列入上品,虽说有不少异议;可就钟氏的评语看,二人的诗词句华美,能唤起读者的美感,也就是具有“滋味”。
而钟嵘说陶潜的诗是“笃意真古,词兴婉惬”;鲍照的诗“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雕。”;曹操的诗“古直”,好像都缺少点词采美,故置于中品和下品。
当然,他说的古直、婉惬也有其味可嗅,但它毕竟离钟嵘所提倡的“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品评标准尚有距离,至少不是同一类风格的作品。
那如何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呢?他要求诗歌达到“文已尽而意无穷”。
钟嵘继承楚辞的传统,将赋、比、兴结合起来,把“比”看作描写事物外部形象的手段;把“兴”看作作品形象中内含的寓意。它可以深化诗的意境,这又涉及其“兴”所托的内容必须醇正,必须反映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
如评阮籍诗云:“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说明诗中的“兴”往往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所映射的思想情绪同诗中意象的融合,充分表现“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的崭新含义。
04 直寻美钟嵘关于“直寻”的内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他主张直接地观察现实、描写现实,这属于诗歌的取材问题。《诗品序》里说:
“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段话的意思,即是说,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直接观察与感受,通过诗的形式真实地再现出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艺术境界,绝不是对客观自然的机械摹写,也不能靠现成的典故堆砌。
只有像古今名篇那样,“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才能做到“写景如在目前,写情则动人心肺”,方称得上是优秀的诗篇。
除上述名句外,如“空梁落燕泥”,“庭草无人随意绿”,“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皆无典故,而把真景物、真感情,如醉如痴地表现出来,可谓“直寻”的结果。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2/1206/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