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当代睡眠死循环:一边不愿睡,一边睡不够(2)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奥斯曼改造后敞亮的巴黎大道,机器轰鸣声中灯火通明的工厂,视野一览无余的全景监狱……在启蒙的旗帜下,人们高唱着对效率的礼赞不断升级着各类技

奥斯曼改造后敞亮的巴黎大道,机器轰鸣声中灯火通明的工厂,视野一览无余的全景监狱……在启蒙的旗帜下,人们高唱着对效率的礼赞不断升级着各类技术,追逐那奋进的“光亮”,驱散那慵懒的“黑夜”,睡眠,则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从白炽灯到LED,人类睡眠剥夺的进程只会加速,从未停歇。iPad和智能手机,成为了升级版的LED灯——沃克展示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睡前2小时使用iPad,褪黑素的上升水平将下降23%。如果此时此刻你在深夜里在散发着幽幽蓝光的屏幕前噼噼啪啪敲着键盘,这可能又是一个无法入睡的夜晚。

20世纪90年代苏联开展的一项秘密工程,更是充分地说明了残忍的人类对剥夺睡眠一事的想象力可以走到怎样的地步。为了给西伯利亚等高寒地区提供工业照明,这项计划妄图通过发射轨道卫星来增加太阳光的反射,亮度可以接近月光的100倍之多。美国技术史学家乔纳森·克拉里就将这种用睡眠交换效率的现代社会描述为“24/7”式的社会,不过,在他那里,睡眠剥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它象征着现代资本主义对人体昼夜节律的强制改造。

想想普遍睡眼惺忪的现代“打工人”们,你就会觉得克拉里所言非虚。如果你生在古罗马,完全不可能适应一份“996”工作:你会在中午的阳光里打着哈欠醒来,躺在长椅上听奴隶念书中的故事,快速用完一份午餐,再洗一个短促的冷水澡,然后坐在书桌前写寄送给远方的信件,并在黄昏初露时昏昏睡去。不过仅仅睡到凌晨,你便会自然醒来,穿上正式的服装,精神抖擞地开始写一些严肃的文字,或者出门去和其他人一起吟诵诗歌、做爱,或者只是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晨曦接近到来时,你会带着精神和身体的满足,再次甜美地进入梦乡。

这正是罗马一世纪时的行政长官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真实的作息,而在那个时候,这种在一个晚上拥有两段睡眠的“双相式睡眠”在罗马极为普遍。史学家Glenn Reed Storey在对古罗马时期的睡眠行为进行考古后评论,这种时间节律的独特尤其为现代人无法理解。我想,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自然地在凌晨自然地醒来和睡去,更无法在一个手机几乎全天候待命、上班普遍要打卡的时代理解,居然有工作能够容忍人们睡到中午才起床。

不断加压的KPI、看似灵活弹性实则极其打乱生活节律的工作节奏,现代资本主义对人体节律的征用和改造,已经成为当代最流行的生命政治。当然,“睡眠剥夺”的政治性并不止于此。汉娜·阿伦特素来以反思启蒙的暗面著称,在她看来,“暮色的消逝”也意味着公共空间的大肆扩张与私密空间的摧毁。睡眠不仅意味着休养生息,它同样也意味着关上灯、拉上窗帘,与秩序和效率隔绝,在黑暗中享受与自我灵魂的对话。

然而,古罗马的故事却让我对阿伦特的这番论述产生了些许怀疑,同时也再次意识到现代人的睡眠是多么地具有矛盾性。如果说睡眠象征着私人性的摧毁与公共性的扩张,那么这种公共性能够和罗马人那种欢娱的“秉烛夜游”相提并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13年,在接受哈里斯调查公司访问中,美国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将压力和焦虑视为失眠的首因,而在导致焦虑和压力的原因中,除了金钱的匮乏,还有工作的倦怠、感情的不顺、家庭矛盾等等。看看,在睡不着的那些夜晚,我们想到的是永远不懂自己的上司和女朋友,永远还不完的房贷和亲情债——是那些如此无趣又如此孤独的白天。如果要说“公共性”,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睡眠剥夺,充其量体现了一种被动的公共性,它把关灯后的房间变成了深渊,而非和我们的自我对话的小天地。它只是让我们的身体在更大程度上属于一个集体,但在精神深处,我们的灵魂早已在那些失眠的夜晚支离破碎。

从卡夫卡到纳博科夫,作家们真的在逃避睡眠?

不过,我们的睡眠真的只是被外在的事物剥夺的吗?在近期翻译成中文版的《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一书中,马修·沃克就指出,睡眠不足和失眠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前者指的是:有足够的睡眠能力,却不给自己充足的睡眠时间,后者才是真正的想睡而不能——仔细想想,生活里主动熬夜的人们还真不少。其中比较典型的,除了哲学家外,还有一类人常常旗帜鲜明地“主动逃避”睡眠——作家。

当格里戈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可能是,我昨晚没睡好。他一边发现自己错过了火车,一边抱怨即将到来的工作,这不仅是小说里人物的行为,也是小说作者内心的写照。独立写作者克里斯托弗·霍腾(Christopher Hooten)如此评价卡夫卡这则有关现代体验的怪诞寓言:“从卡夫卡最富盛名的作品中,我们读出位于其中心的却是睡眠的缺乏”。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19/507.html



上一篇:当代楷书大师田英章,书作《兰亭记》欣赏,适
下一篇: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95后、00后读者已超一半,作家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