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美英加意四国作家眼中的中国扶贫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减贫是一个全世界都能认可并接受的话题。当我走出中国的北上广,来到广袤的边远地区和农村时,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扶贫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愿意把在中国发生的扶贫故事和面临

“减贫是一个全世界都能认可并接受的话题。当我走出中国的北上广,来到广袤的边远地区和农村时,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扶贫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愿意把在中国发生的扶贫故事和面临的扶贫任务,讲给世界上更多的人听。”

28岁的美国人寒山参与撰写中国扶贫故事书籍。在即将带回美国的行囊里,他特意放了几本进去,“我要把我写的故事,带给父母和家人看看。”

寒山所指的书,是2018年6月出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159届理事会边会上的《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英文书名是The Way Forward。这本书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IPRCC)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共同编纂而成,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国内首部由外国人执笔撰写的全面介绍中国减贫成就的英文图书。

在书中,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4国的作者,从一个个普通外国人的视角,用自己的笔触,写下他们眼中的中国扶贫故事。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扶贫面临的难题不尽相同。近年来,精准扶贫的理念在不少地方都有生动的实践。而在《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一书的背后,这些外国作者所亲眼看见的中国扶贫实践,更加精彩,更加壮阔。该书直接用英文撰写并出版发行,并最终将再译成中文出版。

迈开脚步:走出北上广,看到更广大的中国土地

寒山201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如今已经能熟稔地用中文交流和写作。他的英文名字叫Carson,寒山是他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

“当然,这个名字与中国的那个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相重,不过,这实际上来自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中国唐代诗人的名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我很喜欢他的诗。”寒山说。

来到中国后,寒山先后在北京、长沙、青岛等城市陆陆续续学习或生活过一段时间。直到第四年,他的中文老师、一位来自湖南江永县的瑶族女士,邀请寒山一起回她的婆家,共同体会中国的春节习俗。于是,寒山带着第一次来中国的父亲,来到了中国南方的一座小山村里。走过刚修好的山路,来到人口稀少的山里,寒山第一次看到了农村的景象。

“最初来中国,我只去过几个大城市,那些地方都发展得很好。但现在我发现,其实中国不只有这些大城市,还有很多很不一样的地方,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魅力。”

中国的许多地方在扶贫中都打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对“一边做扶贫,一边做环保”的方式,寒山不仅深有感触,也十分认同。

在谈到扶贫方式时,让寒山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中国的扶贫是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政府、企业要做的,不只是提供资金,而且要调动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来自英国的可茹比寒山更早来到中国,并已关注中国扶贫事业多年,她与寒山对中国的认识,有着相似的经历。

2008年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可茹就是其中一位。当时,她到大连读书,一待就是一年。“大连是一座现代化城市,那就成了我对中国的印象。在那儿读书时,我住在一套漂亮的公寓里,房东一家的生活水平还不错。直到有一次,我到中国西南地区旅游,看到当地比较落后的生活条件,我才意识到不同地区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正是这份震惊,给可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2011年,可茹搬到了北京,为一家从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非政府机构工作。借工作机会,她做了大量扶贫方面的研究,也跑了很多贫困地区。她表示,在她了解到的扶贫案例中,四川悬崖村的故事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直到我开始从事相关研究,我才意识到,中国有如此多的贫困地区,而改善这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又是如此困难。”同时,可茹称赞道,悬崖村的故事令她对当地百姓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韧性感到敬佩。

中国的扶贫事业强调“精准”,追求因地制宜。“一个在青藏高原农村行得通的办法不见得适用于内蒙古草原的扶贫工作。”可茹表示,尽管各地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扶贫的方式方法,但要想让地理文化环境各异的贫困地区采取完全相同的方法实现脱贫,并不现实。“而这也正是中国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真正困难。”

作为一位多年近距离观察中国扶贫的外国人,在可茹看来,中国的扶贫减贫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有两个秘诀: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贫困地区群众有毅力、有动力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这些,也正是她笔下的故事想要告诉读者的。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619/892.html



上一篇:作家的财商
下一篇:亲历者说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