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美英加意四国作家眼中的中国扶贫(2)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志刚(中)、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张广平(右)翻阅《中国扶贫案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志刚(中)、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张广平(右)翻阅《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图书

实地印证:用事实说话,写出更生动的扶贫故事

与专家和机构通过数据分析中国经济不同,《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用鲜活的故事来表达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思考。从电商扶贫、东西部协作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生态扶贫、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4国作者共写了22个中国扶贫故事。

“为了写好这些故事,他们先是通读素材资料,广泛地了解扶贫案例的详细内容和中国扶贫的政策背景,形成一个直观的故事框架。之后,我们安排他们随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官员研修班,赴福建、湖南等地实地考察扶贫项目,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扶贫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张广平介绍说,“在考察过程中,他们通过与发展中国家扶贫官员的互动交流,充分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的印象和需求,最终写出了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书中,寒山讲述了北大荒养蜂产业的扶贫故事。这个话题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寒山成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座农场里,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养蜂人。北大荒当地的蜂农合作社通过与电商公司开展合作,为大家教授养蜂技巧、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回购蜂蜜,甚至还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经过四五年的发展,许多当地百姓摆脱了贫困。当蜂农们寄来自产的有机蜂蜜时,这位来自养蜂世家的寒山赞不绝口,“这里的有机蜂蜜口感的确很好,能尝出来和其他品种不一样。”

谈到两个国家农园生活的异同,寒山认为,不同点是气候条件、土地面积等地理要素的差异,相似的地方则是文化上的共通。“我认为我们都是很看重家庭传统的,家人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和邻居也有比较亲近的关系。”

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肤色,但在寒山看来,作为一个美国人来讲述中国扶贫这件事,并不困难,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人愿意过那么艰苦的生活,大家都想让后代、让家人吃饱饭。所以‘扶贫’这个概念是很好理解的,就是为了给后代人带来更好的机会。”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认为,在扶贫工作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从经济角度分析问题,或是使用数据说明问题,但讲故事其实也是非常好的尝试,《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一书就填补了这样的空白。

面向外国读者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既要避免过于严肃生僻的政策解读,又要在情感上保持冷静和克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注重一种平衡,用故事细节去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东西,而不会刻意添加太多煽情的部分。”中国网总编助理郑文华说。

相比一刀切式的“输血”扶贫,第十二届中国蘑菇节选择了因地制宜式的“造血”扶贫,图为行业专家参会讨论

《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封面

传播更广:共话扶贫路,用更创新的方式传播中国经验

“当人们与基层的农民共事时,相比枯燥的数据和信息,讲故事往往更能影响他们作决定。”罗世礼表示。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经典扶贫案例涌现出来,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菲律宾非正式经济部门就业者联盟主席苏撒妮塔·特斯尔娜表示,她对于中国私营部门深度参与扶贫这一点深有启发,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更广泛地借鉴中国经验,让更多企业加入到扶贫队伍中去。

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穆赫坦称,《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在脱贫事业中取得的成功,讲述了如何以社区为驱动、自下而上的攻克贫困难题,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值得各国学习。书中收录的故事正是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尤其欣赏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创新做法,在他看来,这一突破性的尝试使中国的减贫事迹生动丰富、鼓舞人心,并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本书是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表明了中国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心。”马文森在给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马来西亚农村和区域发展部农村社区处首席助理秘书娜苏哈·宾蒂·阿卜杜拉表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收录了许多典型的中国扶贫案例,生动讲述了他们如何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书中案例非常适用于马来西亚,我会把书带回去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并落实到执行层面。”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619/892.html



上一篇:作家的财商
下一篇:亲历者说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