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研究者如何面对当代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状况谈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之“当代”的生成与演变,洪子诚曾有过详细梳理①详见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收入《当代文学的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48—68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之“当代”的生成与演变,洪子诚曾有过详细梳理①详见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收入《当代文学的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48—68 页。此外,陈思和、陈晓明等许多研究者都曾对当代文学的“当代”、“当代性”做出过各自的阐释。。一般认为,狭义的当代文学是指与“一体化”生产机制相伴生的文学,存在于1949—1978 年。而广义的当代文学则泛指1949 年至今的文学,“当代” 只是一个扁平的时间刻度,在具体使用中也常常相当于“当下”的同义语。 总之,当代文学既有它的“政治面孔”,亦有它的“时尚面孔”。 时代更迭,大家对概念的分裂心领神会,不同的使用方式如平行宇宙般各行其道。

但概念的分裂必然会导致学科内研究方式的分离, 使其裂变为文学史研究与当下文学批评、当下文化现象研究的两大板块。 这种分离无可厚非,不过却带来一个深层后果,那便是文学史研究愈来愈成为逝去历史的考掘学,而当下文学批评则容易成为丧失历史纵深的即时反应。 思想史家王汎森在接受访谈时曾提出自己对当代的观察。 他认为目前的一大问题是:“满眼都是‘现在’,表示你没有一个纵深,也缺少变化的可能性了。 要创造一个跟‘现在’的距离,是件艰难的事情。 ”②王汎森、袁一丹:《满眼都是“现在”》,《读书》,2016 年第6 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看似多元,实则常常是同质化和标准化的。 对许多人来说,不断涌现的“当下”诱惑和霸占着他们的注意力,历史黯淡为不需涉足的他乡。

无独有偶,当代学界明星齐泽克虽然始终活跃在各种热点上,但却对当下媒介环境中“虚假的紧迫感”持有严厉的批判态度,认为那些媒体上令人烦扰的乱象“带着一种从根本上反理论的论调。我们没时间考虑:必须马上行动。”③Slavoj ?i?ek,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New York: Picador, 2008, P. 6.即时反应、人道主义激情和喧嚷的“马上行动”,在省略掉批判性思考的环节后,已成为习见的景象。

有感于此便不得不发问: 满眼都是 “现在”“必须马上行动”之外,还有没有更有效、更具穿透力和建设性的知识工作方式? 换言之,当代如何思想? 在此向度上,学者贺照田近年来的研究可谓充满了开拓性, 通过考察其若干个案研究,理解他在当代现实与知识生产之间往返的研究路径,可以打开以知识工作应对时代问题的经验空间。

细读“日常”

个体的日常经验与存在状态并不容易被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 在社会史研究领域,虽然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出现了不同于宏观计量学的微观社会分析,试图从小人物的生平或某个社区的历史中发现根本问题,但相较于大规模长时段的规律性分析,这些个案的典型性与重要性总是备受质疑。 而在文学研究中,虽然个体经验是绕不开的对象,但研究者往往更习惯于从中拆解意识形态奥妙,忽视直观感性的解读,以彰显其与业余阅读不同的专业性。 充满差异与偶然性的个体经验, 与追求科学性与确定性的学术研究,似乎难以兼容。

但问题在于, 当代人做当代研究的特点之一,便是面对着海量的、活生生的日常经验。 怎样记忆、理解和打开这些经验,是当代研究的责任和义务。 贺照田在新近发表的文章《从社会出发的知识,是否必要?如何可能?》①贺照田:《从社会出发的知识是否必要? 如何可能?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 年第6 期。 以下引文出于此版。便生动地示范了解读日常经验的方法。 此文源于一次乡建考察经历:2018 年7 月17 日,贺照田在河南灵宝罗家村的弘农书院进行乡建调研时,听取了当地一位农村媳妇欢欢关于推广孝亲文化的发言,她同时也是书院的总干事。 从发言内容到表达方式,贺照田都印象深刻。 回京后,他反复聆听欢欢的发言录音, 并在文中逐段记录和细读了发言细节,试图穿过“混杂了一般社会语言、知识分子语言与国家提供的语言”的表述,抵达她经验的真正内核。

贺照田最终抓取的是一个最日常的故事,即欢欢第一次给婆婆洗脚的经历:2012 年底的某个晚上,当地乡建的重要推动者何慧丽到欢欢家做客,想要亲自给欢欢的婆婆洗脚。 欢欢实在不好意思,只能抢着去给婆婆洗脚,结果正是这次毫无心理准备的、第一次给婆婆洗脚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与婆婆的关系。 欢欢认为正是这次经历,给予了她最大的力量,赋予了自己新的人生观。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525/769.html



上一篇:当代文学中的乡贤及其价值与意义以白鹿原和裸
下一篇:没有了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