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传统训诂学当代接着讲读吴泽顺清以前汉语音训(4)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传统学术“接着讲”中,“立”比“破”更重要。季羡林先生说:“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必有其优异之处、可传之处,否则早已被淘汰掉了。现在有一

在传统学术“接着讲”中,“立”比“破”更重要。季羡林先生说:“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必有其优异之处、可传之处,否则早已被淘汰掉了。现在有一些先生总是强调批判,而忽视继承。我认为,与其说什么‘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矣’,为什么不能说‘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矣’呢?”?如何在继承学术传统中“立”?叶朗先生说:“在学术、文化领域,特别在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必须有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小学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以表意文字为记录符号的汉语,古代学人却能够突破形体而让音训手法得以广泛应用,这点尤为可贵,进一步使语义分析成为我国传统语言研究的一大亮点和优势,这就是我们的“立足点”。沈家煊先生在给《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的序中说“每个时代的学术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语言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不例外”;“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最主要的表现是:眼光和观念的更新,理论和方法的改进”。?王宁先生认为训诂学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学术史上的概念,她展望训诂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曾满怀激情地说:“一门或数门新的学科将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并日渐丰富,它们将取代旧训诂学,以崭新的姿态,在现代科学之林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同古代文献所记载的中华民族堪称灿烂又令人羡慕的文化遗产一起,进入世界,走向未来!”?也许,传统训诂学的“接着讲”,《音训》这样的成果多一点,走向王先生所展望的未来就会更近一点。

注释:

①叶朗:《意象照亮人生:叶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②黄德宽:《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思路之我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1期。

③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文》1963年第3期。

④钱宗武、李仕春:《论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⑤许威汉:《论我国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兼述东西方文化培育中国语言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5 期。

⑥刘又辛、李茂康:《训诂学新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2页。

⑦吕叔湘:《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学术报告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⑧?王宁:《试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旧质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⑨据黄侃先生的说法,《大戴礼记》载虞史伯夷之言:“明,孟也;幽,幼也”,是最早的音训(声训),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⑩周法高:《论中国语言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20页。

?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所面临的挑战》,《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9页。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 12~19、26页。

?江蓝生:《开拓新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

?季羡林:《我的学术人生》,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其中的“挍”,该书原文作“拔”,不通,此径改作“挍”,“挍”与“教、交、校、理、较、效、觉”等字,古代音近义通。此点承张涌泉先生指出,谨致谢忱。

?王力:《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语文》1962年第10期。

?季羡林:《我的学术人生》,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蒋严主编:《走近形式语用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414/581.html



上一篇:当代网络图像嬉戏化表现研究以表情符号为例
下一篇:历史新时期对汉语言科学体系路径建设的思考评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