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传统训诂学当代接着讲读吴泽顺清以前汉语音训(3)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次,该书把充分挖掘和系统整理音训资料作为进一步“接着讲”的重要基础。陆宗达、王宁先生说:“在发展古代汉语以至现代汉语词义学时,旧的训诂

再次,该书把充分挖掘和系统整理音训资料作为进一步“接着讲”的重要基础。陆宗达、王宁先生说:“在发展古代汉语以至现代汉语词义学时,旧的训诂材料不是可以作废了,而是还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断代的研究中,从先秦文献的语言入手,首先把‘九经三传’的训诂材料充分运用起来总结出规律,确实是发展科学训诂学的一条从实际出发的途径。而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做得多了,而是做得很不够。”?音训研究在清代蔚为大观,其研究对象也是历史文献,如何有效处理和利用这些清代以前的音训材料,不光在清代,在现代同样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我国的传统学术研究曾有一个倾向,那就是讲究“功底”,功底的一种表现就是常常依赖学者个人收集或记忆的文献材料来论证观点,这种倾向是个好传统,但也有一个明显弱点,那就是论证常常是举例性的、经验性的,即使是各种维度的系联法,也往往难以穷尽实际材料。这不光导致该领域入门难,跨学科的资料利用更难,必然减弱了该领域研究应有的影响力和价值。因此,尽可能地挖掘和收集已有的音训材料,是音训现代“接着讲”的基础。《音训》有一半的篇幅是历史音训材料的整理,我们认为主要价值有:(一)全面梳理了显性和隐性的各种音训术语和结构形式体系,在形式特征上简化和规范化了音训手段的认证。(二)细致地对音训资料进行系统挖掘和甄别。一些散见于历史文献的有价值的音训材料过去在学界尚未引起重视,如司马迁的 《史记》引书异文、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基的《菜窝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的音训材料,很多都是在该书中第一次得到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此外,该书还将民间语讹、谐音习俗等俗语源材料纳入研究范围,对我们认识音训的本质和成因,提供了活的语言范例和参照。(三)资料的汇编为后续研究提供不一样的基础支持。以往的音训研究往往是举例性的,不仅依赖于研究者本身知识的广博和记忆能力,更依赖于研究者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而近来兴起的“大数据”研究,改变了研究的思路,只关注数据的 “相关性”,淡化了对数据“内容”的真正理解。有了大规模音训材料的汇集,无须研究者深入理解和主观选择,就可以发现很多音训规律。有很多学者批判当代的训诂学多是爬梳文献,分类贴标签,常为人诟病。而章太炎先生《文始》的研究套路却为学者们推崇,如充分运用语音流转的规律,如从“原,元也”出发,把“兀、元、原”等系联成一个系统,以窥古人的思想文化特征。这种语音关联和语义关联的深度对应关系的梳理,无疑是当代训诂学在词源学方面最有学术价值的道路之一,而这条道路能否走得更为广阔而系统,取决于基础资料的全面性。(四)资料的完整汇编,是让优秀的传统音训成果为其他学科所用的基础。王国维说“为一学无不有待于一切他学,亦无不有造于他学”。江蓝生先生提出语言学研究要实现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之间的沟通,方言学与汉语史的沟通,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的沟通,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沟通,中国境内语言的研究与外语研究的沟通等等。还要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沟通,如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的沟通。?音训资料的系统汇编,可以为“沟通”各方服务。如历史比较语言学中汉语和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研究,就可以基于词汇孳乳的语义网络和语音流转的对应关系,来做亲属语言之间同源词的系统深层比较,如同一词根分化的“孪孳词”的比较。部分音训材料系联后同源词族越多,亲属语言之间比较的基础就越厚实。再如,历史音训材料越全面,越能为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特征提供启发和佐证,如季羡林先生介绍自己的 《对 〈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的一点补充》时说:“我发现,从《世说新语》直到敦煌变文,教、交、校、挍、较、效、觉等字,都是同音同义。”?音训的研究,其成果如能方便而且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就能避免其滑入自说自话、自得其乐的泥淖中。

“清人在‘小学’的领域上,开中国语言学的新纪元。”?音训方法至清代才日臻完善,但一种科学方法的成熟并非凭空而降,一种研究方法的分歧和误用也并非一日之寒,背后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过程,对清代之前音训材料的全面系统研究正好有助于厘清这个过程,认清音训的本来面目。该书对清代以前的音训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不但有助于廓清音训的复杂理论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清代以迄当代音训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同时也通过资料汇集与理论探索,为传统训诂学“接着说”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邀约”。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414/581.html



上一篇:当代网络图像嬉戏化表现研究以表情符号为例
下一篇:历史新时期对汉语言科学体系路径建设的思考评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