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作家评论》数据库[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期刊栏[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是多[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方[10/30]
刘若冰作家资料(文学评论写作论文选题)(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二是这种文风和立意的贴合,从某个角度看也是合适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实是很传统的,就像一个老人家在循循善诱:你们年轻人啊,不要好高骛远,要
二是这种文风和立意的贴合,从某个角度看也是合适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实是很传统的,就像一个老人家在循循善诱:你们年轻人啊,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不要老想着飞上天,谁也不能脱离自己的出身和环境。觉得理想和现实有吗?好办,我教你啊,就像卡尔维诺写的“生活在树上”那样就行了,不脱离实际,理想和现实总是可以融合的。说实话,这种思想太冬烘,太暮气沉沉,所以用这种老气横秋的文字来表达,也未尝不可。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文章中心思想是强调不要一味好高骛远,不要脱离实际,要立足现实、扎根大地,总之一句话,不要忘了“接地气”,那作者用这种超级不接地气的行文来表达,是不是很违和呢?
所以有人会质疑这是故弄玄虚、无病、用故作高深的辞句来掩饰思想的贫乏,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样看来,这篇文章如此有争议,是否适合评为满分,还是值得商榷。要知道高考满分作文就是标杆,不要说别人模仿不了,关键是这种“当我思想性不够,我就用难懂的文字来掩盖思想的平庸”的倾向,是否值得鼓励?
就像网上流传过的段子,小学生写作文说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网恋,结果被爸爸教导,要改成“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表达,于是改成“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爸爸再教导,要有深度,于是进一步改成“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
总之,就是不好好说人话,而那些看似高深的语言,戳穿了一文不值。做学术这个样子,已经是走歪路了。高考难道也要鼓励这种风气?
4.其他一些思考:考生“剑走偏锋”的动机值得研究,而对这种非常规行为用满分加以鼓励,会让更多的考生无所适从。其实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写出这篇作文的考生的心态。他到底理解不理解自己文章中表述的内容呢,还是说人云亦云把这种平庸的思想当成了真理?
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篇文章的立意,因为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少年气”,没有少年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朝气和“乳虎啸谷”“鹰隼试翼”的血性。不是说劝人脚踏实地不对,而是说这种了无新意的陈词滥调出自十八岁的少年人之口,总让人有未老先衰之感。
当然,考虑到现实中的大环境、高考作文需要承载的“正能量”,考生选择这样的主题无可厚非,毕竟这是最安全的。而且,饱受生活打击的过来人也许会知道上不挨天下不着地的所谓“生活在树上”只是自我安慰的鸡汤,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会深深信奉它的可行性,也是正常的。
奇怪的是,既然选择了保证不出错的安全主题,为什么又冒险用这种生涩的文句表达?从这篇作文被几位老师打了相差还挺大的不同分数就可以看出,这种写法是很不安全的,运气好可以像现在这样得满分,运气差的话可能就会被看成故作姿态无病而判个不及格了。
大概只能解释为,正因为立意不够新鲜,所以只能用这种“剑走偏锋”的形式来吸引评卷老师的注意了,有点赌一把的意思。这符合年轻人的心理。
要不然就是,这位考生对自己的思想和文字非常自信,用这种文字表达这种思想对他而言只是习惯成自然。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觉得可惜了,年纪轻轻已经有了老学究的样子,钻了牛角尖还自命不凡。
让我想起上面那个段子的最后结局:爸爸教导孩子,博士级别的表达是这样的: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在研究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
这孩子该不会认为这样说话才是有水平的表现吧?评卷的专家呢?
不知道写出这篇文章的孩子到底属于哪种情况,但如果以他这种表达为风向标,恐怕会更加让人觉得混乱和无所适从。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一?
“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需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现当代文学作品如何赏析?
1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 ,认为除文学外,研究对象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工艺美术等。一般认为文艺学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 、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 ,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2/1221/1396.html
上一篇:作家评论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论文格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