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在作家之前,鲁迅首先是位翻译家,一文了解近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期,中美展开对话,翻译又成为了人们谈论的话题。近代以来,西学逐渐进入国人视野。从“德先生”“赛先生”到“民主”“科学”,两个英语单词(democracy和science)的翻译为何如

近期,中美展开对话,翻译又成为了人们谈论的话题。近代以来,西学逐渐进入国人视野。从“德先生”“赛先生”到“民主”“科学”,两个英语单词(democracy和science)的翻译为何如此不同?从开眼看世界的年代,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年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译者又是如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的?文字是时代的唱片,翻译则是将内容播放出来的机器,时代变了,机器自然也就更新换代了。在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思维在主导?

不同年代 不同翻译

最近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熙熙攘攘的上海街头,一位说书先生手持快板,嘴上念念有词,引来一大群中国人和外国人驻足围观。只见他声情并茂地讲着:“嚓啦啦小锣敲起来,《青年杂志》已出版。中国社会多磨难,陈独秀两张药方来公开。德先生,赛先生,已经跑到中国来。”众人听罢,纷纷拍手叫好。

这一情节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这里的“德先生”指的是“民主”,即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对应的英文单词为democracy;而“赛先生”则指的是“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对应的英文单词为science。这两位“先生”撑起了“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

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从国外请来了“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客人”,并为他们起了很接地气的名字——“德先生”和“赛先生”,它们就这样“跑到中国来”。显然,两位先生的名字来自于其读音的一部分,再配上“先生”的称呼,像极了两位远道而来的高人;而“先生”亦是对老师的尊称,暗含着要向西方学习的意味。这两个名字,很容易被人们记住,也就很快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

其实,两位“先生”这类名词的出现,也代表了翻译名词时常用的一种策略——音译加意译,具体在这个例子中就属于音译加表意语素的方法,即取该词的部分读音,外加该词词义的属性,作为这个词的翻译。啤酒(beer)、卡片(card)、高尔夫球(golf)、芭蕾舞(ballet)、巧克力糖(chocolate)、吉普车(jeep)等名词都是通过此类译法得来的。

语言是不断变迁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在翻译作品中有所体现。仔细比较近代和现当代的翻译作品,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翻译目的到翻译策略,译文风格、表达习惯,都有所差异。

近代和现当代的译者,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因此在翻译时带有不同的翻译目的。

近代中国受到列强欺侮,遭遇了深重的苦难,这些境遇深深地刺痛着国人的神经,让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看这个世界,试图找到自己落后挨打的原因,找到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秘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不仅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也正经历着以“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为主要代表的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而严复和林纾无疑是这段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前者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来开启民智,而后者则是意图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让民众更全方位地了解西方世界的风土人情和精神世界。

林纾的古文翻译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他在翻译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时,深知译事之难,并在书中的“译例言”部分对此大为感慨:“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大概是后世译者对这几句话有着太多共鸣,又或许是因为严复概括得极为贴切,“信达雅”这三个字也一度被视为翻译标准的“金科玉律”,指导和激励着一代代翻译人“戴着脚镣跳舞”。

而自称“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的林纾,更是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一个想绕也绕不开的人物。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洋小说的作品,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余种。介绍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林纾不懂外文,全凭合译者的口译,然后整理成顺口的文言,他翻译作品之多、之广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26/522.html



上一篇:当代作家王朔评价鲁迅不是世界级文豪,光靠一
下一篇:《恋恋小酒窝》笑傲职场江湖,展现当代女性最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