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田茂遇等五位江南地(6)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道光二十有一年,岁次辛丑[1841],季冬,乌程范锴识于汉汭寓居,时年七十有七。[23]1a 据此逆推,范锴的生年正是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这就确切无疑了

道光二十有一年,岁次辛丑[1841],季冬,乌程范锴识于汉汭寓居,时年七十有七。[23]1a

据此逆推,范锴的生年正是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这就确切无疑了。至于其生日,则从其《苕溪渔隐诗稿》卷六《六月十有七日八十初度,以诗自嘲》标题即可完整知道[24]270,换算作公历为该年的8月3日。

范锴的谢世时间,目前仍旧无法确考。《近代词人考录》该条引据周庆云辑《浔溪词征》卷一小传所说“晚寓扬州,卒年八十”,即定范锴“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但是,《苕溪渔隐诗稿》卷六最末一首诗歌,为该年循例而作的《除夕》,[24]271则范锴至少应当卒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以后,享年在八十一岁以上。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三《人物·二》“大清”范锴传,依据相关文献而称其“晚岁寓居扬州,卒年八十余”(13)参见汪曰桢《南浔镇志》,刻本,1863(同治二年癸亥):31a。,多一“余”字,便比《浔溪词征》可靠。

《提要》本条,曾说范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尚在世,享年八十以上”。这里的“光绪”,显然是“道光”之误;而由此之误,将范锴归入本卷“生于嘉庆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16-1820)”者,这个误差自然也就很大了。此外《提要》涉及范锴的著述,将《幽华诗略》当作范锴的自撰诗歌别集,以及对《苕溪渔隐诗稿》所做的具体介绍等等,也都存在一些疏误。

另外,《清人别集总目》著录范锴[1]1346,小传称其“年81尚在世”,这一点很对;但生年定为“1818”,则又与《提要》同样错误。前述《近代词人考录》该条,原先就曾经用于订正《清人别集总目》,可见朱德慈先生《〈清人别集总目〉订补》一文第十七条。[25]

拙稿本条,本来可以不写,因为有关结论乃至相关材料,并没有多少新的发明;但是,在比对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在朱德慈先生之前与之后,有不少学术论著和网络文章(此处具体均从略)的作者由于不熟悉古人按虚龄计年岁的传统习惯,推算范锴生年的时候一再犯了净减的错误,使得原本很清楚的问题反而变得复杂起来,所以才重新做以上这样的梳理。

[1]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 田茂遇.水西近咏[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 田茂遇.红鹤轩诗草[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2:7299.

[6] 董含.三冈识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7]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84.

[8]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1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5746.

[9] 王昶.国朝词综[M]∥续修四库全书:第17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

[10] 宋征舆.林屋文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305.

[11]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M].刻本.湘阴:李氏,1867(同治六年):10a.

[12] 朱则杰.清诗考证: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16.

[13] 王豫.江苏诗征[M].刻本.焦山海西庵诗征阁,1821(道光元年辛巳):1b.

[14] 柴杰.国朝浙人诗存[M].刻本.洽礼堂,1768(乾隆三十三年戊子):30b.

[15] 柴才.百一草堂集唐[M].刻本.百一草堂,1760(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16] 朱点.东郊土物诗[M]∥丛书集成续编:第22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318.

[17]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第12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3459.

[18] 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9] 梁叔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224.

[20] 王汝玉.梵麓山房笔记[M]∥清诗话三编:第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513.

[21] 李明皖,谭钧培,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65.

[22] 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23] 范锴.幽华诗略[M]∥范白舫所刊书.刻本.乌程:范氏,1841(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24] 范锴.苕溪渔隐诗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qikandaodu/2021/0626/922.html



上一篇:当代办公室团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当代互联网的造车术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