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作家评论》数据库[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期刊栏[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是多[10/30]
- ·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方[10/30]
中国考古的当代故事——走进三星堆博物馆(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座铜顶尊人像出土后,在库房里“躺”了好几个月。“你看它的中部,只剩一小块是连接在一起的了。”余健说,后来专家对它仔细地进行物理加固,中
这座铜顶尊人像出土后,在库房里“躺”了好几个月。“你看它的中部,只剩一小块是连接在一起的了。”余健说,后来专家对它仔细地进行物理加固,中间增加了一根支撑柱,才恢复了它跪坐的姿态。
郭汉中,是一位在三星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余年、修复文物超过6000件的资深专家。他说,文物修复就是要还原它们本来的面貌。对这件文物来说,立着才是它本来的模样,立着才能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去感悟那口尊的崇高地位。“现在看,立起来了,那种气势就出来了!”
尊,在古代是酒器,在祭祀活动中体现敬重、推崇。铜顶尊跪坐人像再现了古蜀祭祀的隆重场景。王巍说,这件文物不仅体型巨大,造型也有深意,铜人顶着的是商王朝发明的青铜礼器,“铜人把它当作很尊崇的东西顶着,这是一个证明古蜀国和商王朝有密切关系的证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说,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年代与分期编年体系,展现了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关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间文化的密切关系。三星堆遗址陆续出土的圆口方尊、铜顶坛人像、大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铜祭坛、神树纹玉琮等器物,题材独特、细节丰富,既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也显示出与同时代其他文明的密切联系。这些别样的文物,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实证。
溯源来路,是为了展望未来;回望过去,是为了看得更远。
三星堆遗址考古的耀眼成果,并非个案。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经过考古人的不懈努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点项目,以及新疆、西藏阿里等边疆地区考古工作,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一个个像三星堆这般石破天惊的发现,让世界一次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东方古国。
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添彩
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一道透明的玻璃幕墙将工作区与参观区隔开。幕墙之内,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清理着一件件文物。幕墙之外,游客熙熙攘攘,现场见证一件件残损文物“死而复生”的奇迹。
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在试运行期间就受到观众热烈追捧,2021年12月18日正式开馆后,更是收获无数好评。“这个开放式的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会经常更新、展示柜中的文物,让观众第一时间分享三星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余健说。
记者看到,工作区设有文物储存区,陶器、玉器、金属器、象牙等文物均有专属的修复室,观众透过玻璃,可以观察文物修复的过程、了解文物修复的技术方法。
参观区设有图文介绍墙和实物展示柜,墙上的漫画和视频,生动直观地介绍了“如何保护修复病害文物”“现代检测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运用”“三号神树三维复原展示”等内容,为观众搭建起文物修复的知识框架。刚刚完成初步清理修复的神树纹玉琮、完整金面罩、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持鸟立人像等国宝级文物,均已在实物展示柜中与观众见面。
展厅中,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独享一个巨大的展柜。在虎年央视春晚上亮相后,它更是成为流量明星。游客纷纷走近观看、与其合影,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
对不少游客来说,在三星堆,文创馆也是必到的打卡地。面具冰淇淋、考古盲盒、潮流饰品、办公文具等品类丰富的文创产品,满足了他们“把文物带回家”的心愿。近日,来自成都彭州市的一位游客挑选了一本集章册,在盖齐了青铜神树、纵目面具、大立人等图像印章后才满意地离去,并表示:“这是三星堆留给我的最好纪念!”
近年来,公众关注文物考古、参观文博场馆的热情持续高涨。《中国考古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国宝大会》等文物品牌节目,成功吸粉无数;从火遍全国的考古盲盒,到“唐宫夜宴小姐姐”走红破圈,再到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瞬间“秒没”的数字文物藏品,更是直接将文物“活”起来变成文物“火”起来。跨界、破圈,原本深藏在学术象牙塔里的文物,越来越多地“抛头露面”,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让文化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来。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2/0318/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