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当代杂技的华丽“蝶变”(2)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借助经典改编,推动传统文化“破茧化蝶” 从《西游记》《笑傲江湖》到《化·蝶》,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在剧目创作上的方向和思路逐渐变得清晰——那

借助经典改编,推动传统文化“破茧化蝶”

从《西游记》《笑傲江湖》到《化·蝶》,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在剧目创作上的方向和思路逐渐变得清晰——那就是经典改编。三部剧的创作者,基于杂技剧这一艺术样式的独特性,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创作路径。杂技剧以杂技为主要艺术语汇,在剧情铺叙和人物塑造上存在天然的短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在完成情节叙事的情况下凸显杂技艺术的精彩纷呈,就成为杂技剧的创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道难关。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进行改编,弥补杂技剧在叙事上的不足,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便捷途径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化·蝶》和此前的《西游记》《笑傲江湖》一样,都没有依照原作进行从头到尾的完整叙述,而是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情景和人物,完成了中国经典IP从文学到杂技剧的转化。例如《西游记》只截取了原著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盘丝洞”“火焰山”等几幕串联成戏;《笑傲江湖》更是大刀阔斧删去旁支,只以《葵花宝典》引起江湖纷争作为叙事主线,勾连起“华山论剑”“暗夜追杀”“绿竹巷见面”“五霸岗聚会”“岳不群寿筵”等小说中最经典的章节。

《化·蝶》则保留了“共读”“亲变”“情别”“抗婚”“殉情”“化蝶”等主要故事桥段,借助经典的“便利”,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场景与杂技技艺的创意交融上,使作品达到一种“融技于戏”的状态。全剧紧紧抓住“蝶”这个意象,把破茧化蝶的过程跟梁祝爱情绝唱完美结合,以杂技、舞蹈及戏剧等多元艺术语言和极富想象力的舞台呈现,让经典故事和人物形象焕发出新颖、独特且具有冲击力的光彩,在观众心目中引发强烈震撼,从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

融“技”于“戏”,实现杂技技艺的守正创新

杂技剧是剧,归根结底,“剧”是框架,是思路;“技”,是手段,是核心。一出精彩的杂技剧,它的标准配置中不仅要有起伏跌宕的剧情和立体鲜明的角色,更少不了匠心独运的动作编排和出神入化的技艺展现。

《西游记》的创作团队将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旗下的五大金牌杂技节目——“女子散体技巧制型”“抖杠”“蹦床钻圈”“荡爬杆”“抖空竹”在剧中做了集中展示,让观众大饱眼福;而在《笑傲江湖》中,单单一场“竹韵——升降软钢丝”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而新近推出的《化·蝶》不仅囊括了32项杂技节目,而且用全球独一无二的“肩上芭蕾”诠释该剧最精华的“化蝶”环节,堪称惊为天人。不仅如此,这些技巧展现,无不是根据剧情推进和人物刻画的需要量体裁衣、适度安排,并非一味堆砌,避免给人拼盘式杂技晚会之感。

说到融“技”于“剧”,其中也存在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用技巧进行场面叙事。例如《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一幕,就巧妙地插入了“荡爬杆”这个杂技节目,用演员的攀爬翻腾展现群猴的活泼、顽皮,在舞台上营造了一幅生动的花果山群猴嬉戏图。

第二个维度,是用技巧塑造人物。例如《笑傲江湖》中的“升降软钢丝”,在通过极具难度的软钢丝肢体平衡技巧,写意地展现了任盈盈与令狐冲在绿竹巷宁静闲适的生活,将两个人彼此倾心的过程描画得含蓄而又传神。在风吹竹林的摇曳中,叶动巷幽,令狐冲在钢丝上气定神闲,或走或跳、或坐或卧,展现出他深厚的内功和潇洒的性格,大侠形象呼之欲出。

第三个维度,是用技巧营造意象。《化·蝶》中,“肩上芭蕾”之巧,在于它将杂技加芭蕾的双重技艺做了极致化处理,以难度极大的翩翩“蝶舞”,传达出梁祝二人化为蝴蝶生死相依的爱情誓言。此处的舞台,除了背景的圆形纱幕空空如也,在柔光的映衬下,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浅吟低唱中,营造出“虚室生白”的意境,颇有中国画留白的意味。缠绵悱恻的双飞共舞,不仅是梁祝化为彩蝶后的形象展现,更是全剧情感高潮的意象凝结,创作者用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使原本单纯的技术展现具有了叙事的功能、刻画角色的功效和传递情感的力量,也使得观众的审美体验实现了质的升华和飞跃。

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的杂技艺术家通过“融情于技,融技于戏”的杂技剧,重新激活观众对于杂技的欣赏欲望。特别是在《化·蝶》当中,杂技技巧和剧情的嫁接更臻于圆熟,已经跨越“看山是山”,进入到另外一重境界,让杂技获得了不一样的色彩,不一样的灵魂。杂技和经典IP通过创造性转化得到彼此的加持,获得“1+1>2”的效果,《化·蝶》再一次向人们充分证明这一点,也为当代中国杂技的守正创新留下了一个富于启示意义的成功范例。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17/502.html



上一篇:古人不务正业的四个爱好,当代年轻人不要去碰
下一篇:当代中国的生活体验正在引发广泛共情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