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设计师何浩的书籍态度:一个人和中国当代艺术(2)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蒋华说,十余年的积累让何浩设计的这些书籍成为一条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状态的特殊线索。当展览散去、现场消失、评论过时,书籍所凝固下来的人文等意

蒋华说,十余年的积累让何浩设计的这些书籍成为一条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状态的特殊线索。当展览散去、现场消失、评论过时,书籍所凝固下来的人文等意义将会永远继续流传,成为记录时代之声的寂寞的黑匣子。设计师成为当代艺术一种特殊视角的观察者、批评者与评论者,并将设计视为一份礼物代表当代投向未来。

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

在何浩简朴而厚重的工作室里,摆放的每一个物品都有故事,其中有一幅张进书写的傅山箴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也是他创作的隐藏的一种方法论。他的项目前期沟通准备细致绵长,案头操作过程迅猛短暂,在几乎每一个作品里都需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蒋华说:“何浩熟悉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早年也曾在这一模式下从事设计工作。但他对传统的兴趣以及尊崇古拙的理想,使其内观诸己,有足够的自信,完全拒绝平面设计的样式主义,试图在方法与格调层面承接起一种内在生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重新确认一种‘勇而不敢'的东方设计观。”

《写设计》不仅有精美的图片和对艺术史的留存,其中设计手记也非常值得咀嚼。书里一再写到如何去理解作品如何与艺术家们沟通,何浩特别强调情绪的存在。比如设计《竹林七贤》的时候,他说他捕捉到了当代城市人内心最隐秘的彷徨。在《戴汉志的宝利来照片》里,“在这些光影恍惚如梦如幻的影像中,感受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从容与淡然。”何浩洞察了艺术家最本能的地方,然后用他的设计再次传达出来。何浩设计《戴汉志的宝利来照片》时,封面和内页选择了一种类似汉白玉的白色,全书所有的文字都被统一敷上灰褐色,何浩在设计手记中写道:“如同书纸的白,这个颜色(灰褐色)一样微妙而至关重要。虽然出版的预算不多,但我还是坚持格外增加了这项专色,越是看似简单的设计,越是要在表达的细微处下足功夫。一色之差即是天壤之别。”

通过无我成就自我

美术史家、批评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跟何浩合作过多次,《写设计》这本书里就有他们合作的13个出版物。巫鸿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2004年的《荣荣和映里:蜕》展览图册。这个展览本身已经消失16年了,展览所在地北京798大窑炉车间也已经被闪亮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所取代,“是何浩设计的画册给了这个展览和它的废墟场地以持续的生命,甚至永生。”巫鸿非常喜欢这个作品,他说:“从设计上讲,这也是我所有出版物中最具展览性的一个,把作品、文字和空间,了无痕迹地融合在一本书里。它的视觉冲击力迅速而强烈:记得当我和纽约的亚洲协会美术馆商讨举办全球出版界大亨布雷克的私人美术藏品展览的时候,展览图录几稿设计他都不满意,于是我把何浩的《蜕》带到讨论现场,他的眼睛顿时发亮,说‘我要这个设计师'。很可惜这个展览最后因故未能举办,但他的反应使我难以忘怀。”

何浩的设计里有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追求,但是这一切都隐藏在不落痕迹的设计中,堪称一种无我的境界。何浩说:“一个伟大的演员的自我,不一定要通过无我来成就,而作为一个演员的乐趣和价值,也正是来自这个放下自我进入角色的过程,得以有机会体味和演绎各种不一样的悲欢人生,这种乐趣和价值也属于设计者。”

▍设计师何浩

何浩过去5年艺术书之外的成果没有收入《写设计》。他说:“那些由新格局催生的新作为、新思想,也许留在未来的某个历史契机与读者分享会更为合适。那也是我的下一个计划,一个全新的话题。”

采访手记

“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采访中,何浩多次用这句话来表明他的创作态度。

我一般都是看完作家作品才有底气采访,但是厚达460页的《写设计》我花了一个月才读完,只能一边采访一边阅读。书里凝聚了过去十五年何浩对当代艺术设计的思考,也浓缩了那些个性鲜明的艺术家的代表作。无论是采访还是阅读,我都被一种节制的优雅深深吸引,而内在又有着炙热的力量。何浩对每一位艺术家理解之深刻,超出一般的设计者。他引用了解释学家斯莱尔马赫的话:“理解一位作者要像作者理解自己一样好,甚至比他对本人的理解还要好。”但是他仍然谦逊地称自己只是希望和艺术家产生“理解的交集,审美的共识”,用书籍工艺与设计语言尽可能多地传递出作者的原意。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网址: http://www.ddzjplzz.cn/zonghexinwen/2021/0313/488.html



上一篇:“落榜作家”余华指点中高考作文,又有何不可
下一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当代作家评论投稿 |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 当代作家评论版面费 | 当代作家评论论文发表 |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